2011年上半年原油期貨價格走出一波倒“V”字形行情。宏觀經濟運行狀況是根本原因。今年3月之后,以日本地震為時點,商品市場上沖動力逐步減弱。期間,國際能源署為了打壓高油價釋放原油儲備6000萬桶,油價承壓下行。展望三季度,影響油價的多空因素并存:7月是原油的消費性旺季,8、9月份是颶風頻發季節;潛在的利空仍是需求方,全球經濟能否可持續發展是油價走向的關鍵所在。
國際能源署拋儲表明態度
從原油供應來看,全球油品儲量中近80%的份額由歐佩克國家所有,非歐佩克國家僅持20.41%。歐佩克國家中沙特阿拉伯、委內瑞拉、伊朗以及伊拉克的儲量最大。在非歐佩克國家中,俄羅斯、美國、中國、加拿大以及墨西哥和挪威的產量和儲量位居前列。
今年2月起,歐佩克的原油供應因地緣局勢問題出現了大幅下滑。利比亞日均160萬桶原油供應的減少,使得該組織今年3月的產量跌至近5年低點,4、5月小幅攀升,但絕對值依舊處于低位。即便如此,在6月份召開的歐佩克會議上,該組織仍未達成增產決議。為此,國際能源署宣布釋放6000萬桶的戰略原油儲備。6000萬桶的絕對量較全球日均8000余萬桶的需求微不足道,但卻可以有效彌補利比亞150萬桶的供應短缺。
目前歐佩克的剩余產能共計約370萬桶,而2002—2007年原油大牛市期間該組織的剩余產能不足200萬桶。歐佩克端的供應充足,考慮到后期利比亞動蕩局勢的結束,伊拉克供應逐步穩定化。再看一下其他國家的供應,非歐佩克2011年產量大幅高于五年同期水平,4、5月間增幅更明顯。其中,全球最大的出口國俄羅斯產量也穩步維持在近4年的最高值。同時,需求國庫存也處于高位,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目前處于7.27億桶的創紀錄高水平,OECD組織的儲備天數為60天,高于55天的均值。
對供應進行總結,無論是生產國還是消費國,三季度原油供應充足,供應不會成為助推油價的關鍵力量。但同時,與2009、2010年比,目前消費國的庫存以及生產國的剩余產能均有所下滑。
經濟疲弱 需求不振
對需求而言,OECD國家占全球需求總量的53%,其中美國需求占全球比例為21.1%,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國;中國是上波原油牛市中需求增幅最大的國家,需求占全球總量的10.6%,位居第二。考察未來原油需求,美、中兩國是考察重點。
從美國的原油消費結構來看,71%為交通用油,23%為工業用油,民用及商用占比5%,電力僅1%。所對應的成品油消費中,以汽油比例最大,餾分油次之。汽油消費量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每年1-2月份為消費波谷,8-9月份為消費波峰。每年5月底美國陣亡將士紀念日是美國駕車高峰季節的開端,原油價格在5—9月間也通常處于季節性強勢。然而,今年情況卻不容樂觀,一季度美國油品總需求均值尚在1950萬桶/日,6月以來該值卻下滑至1900萬桶/日附近。本應增加的消費量卻不及淡季的消費水準,最大的可能就是經濟低迷已經在原油需求上有所體現。從公布的數據看,截至5月底的12個月中,加油站銷售額增長了22.3%,而整體零售額僅增長了7.7%。今年5月美國人的汽油消費達到452億美元,占各類零售店消費總額的比例近12%。高企的油價以及低迷的經濟限制了油品消費。
中國情況不用于美國,主要難題是通脹。7月6日晚間,中國央行宣布了年內的第三次加息。而中國官方采購經理人指數連續第三個月下降,6月份 PMI從5月份的52.0降至50.9,逼近50的關口。PMI高于50表明制造業活動處于擴張狀態,低于50則反映制造業萎縮。中國原油需求集中在工業用油,占比約40%,30%為交通用油。業界估算,今年4、5月份我國石油需求為1000萬桶/天,同比增速由一季度的8.7%降至5.3%。
美國經濟復蘇再遇挫折,中國為了抑制高通脹持續緊縮,宏觀經濟疲弱是未來油價走勢難有較大起色的根本原因。
網站聲明:本網部分文章、圖片來源于合作媒體和其他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的目的在于發揚石化精神,秉持合作共贏理念,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