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我國在電力改革上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8月28日,國家發改委下發特急文件《關于開展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試點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在南方、蒙西、浙江等八個地區建設第一批電力現貨市場試點,要求9月8日反饋牽頭單位,要在2018年底前啟動電力現貨市場試運行。
9月5日該文件正式在官網發布,“一石激起千層浪”,業內人士沸騰了,無數從業者振臂高呼“無現貨、不市場”的口號,奔走相告。電力改革的市場風暴終于要來了!
電力改革是一件極其復雜的事情,業內人士評價此次電力現貨市場試點建設意義重大,但想要建設良性的電力市場,依然存在很多問題等待解決,電力改革任重道遠。而伴隨著電力現貨市場建設,讓很多圍繞著電力進行創新、創業的公司看到了曙光,儲能端口的公司便是其中之一。
電力現貨市場簡單地說,就是電力被當作一種商品在交易平臺上進行實時售賣。但電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它和大白菜是不一樣的,“三毛錢買入一顆,切半顆包餃子,隔天在把另一半兩毛賣給隔壁老王”這種操作對于電力來說實現起來非常困難。眾多發電形式的電力入網、交易、調配、跨區域的調度和用戶最終的使用,諸多環節都需要儲能設備來做調節。未來隨著電力市場建立,儲能產業在還原電力價格、平衡峰谷價格方面將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伴隨著電力現貨市場的建設,儲能市場空間也將進一步擴大。而伴隨著儲能產業的發展,動力電池梯次利用項目有望打破示范僵局,被真正用于市場,為企業創收。
隨著近年來新能源汽車數量的激增,車輛動力電池回收利用已成業內關注的熱點問題。面對未來數百吉瓦的退役動力電池,目前拆解回收和梯次利用是兩種較為可行的互補方案。理論上講動力電池容量衰減至80%時,就不適宜在車輛上繼續使用,需要做相應的退役處理。為減少資源的浪費,將退役的動力電池應用在其他方面的梯次利用就顯得非常必要了。在儲能領域,近年來鋰離子儲能電池技術取得巨大進展,而退役動力電池在循環壽命、能量密度、高溫性能等方面存在明顯的優勢,展現出一定的市場潛力。然而在現實中,動力電池退役前使用狀況無從得知、各家電池的一致性不一、能量衰減的程度不同,在使用過程中極易出現局部過充現象,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用于電池的篩選、分類、檢測的成本高昂,使動力電池的梯次的經濟意義蕩然無存。
梯次利用真的是“偽命題”嗎?梯次利用真的要被開“死亡證明”了嗎?筆者認為梯次利用還有“搶救”一下的必要。
國家對于梯次利用是非常支持的。早在《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就明確提出:“要制定動力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建立動力電池梯級利用和回收管理體系,明確各相關方的責任、權利和義務。”在國家的鼓勵下,近年來業內人士對動力電池梯次利用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建立了部分示范工程。如下:
不難看出這些示范工程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這些示范工程普遍的體量很小,商業模式不明確,市場代表性不強。但同時這些示范工程證明了梯次利用的可行性,為梯次利用的市場化運作總結了寶貴的實踐經驗。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