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十多個省份出臺了不同程度的限電措施,引爆點是煤炭價格嚴重偏離了電廠盈虧平衡點,煤電廠越發電,虧損越大。在“雙碳”目標驅動下,我國新能源裝機占比提升,增加了電網的波動性,各省調峰壓力增大。
我國“十三五”時期水電基地已開發和將開發的水電站中,裝機500萬千瓦以上水電站增量近乎為零,優質大水電具有較強的稀缺性,“十四五”后水電裝機規模將大幅降低。
據統計,2021年至今,全國24個省公布的“十四五”期間新增風電、光伏裝機超639GW。傳統能源增速下滑,為了保障長久供電可靠安全,必須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
新能源的大量接入,對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造成了影響。根據國家電網預測,2035年,風、光裝機規模分別將達到7億、6.5億千瓦,全國風電、光伏日最大波動率預計分別達1.56億、4.16億千瓦,大大超出目前的電源調解能力,迫切需要重新構建調峰體系和調度系統,以應對新能源5億千瓦左右的日功率波動的調節能力。
近年來,我國儲能發展進入窗口期,但儲新比依舊低于全球水平。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統計,2020年,中國儲能裝機與新能源裝機比例為6.7%,除中國以外的其他國家和地區儲能裝機與新能源裝機比例為15.8%。我國儲能產業發展增速滯后于新能源產業發展進程。
國家層面從2021年起,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綱領性文件,從頂層設計、市場機制、價格機制、調度機制等方面為新型儲能建設高速發展插上“翅膀”。
表 國家層面的新型儲能綱領性政策
在國家政策的引領下,各省陸續出臺相關政策實施細則,支撐新型儲能的規劃、建設、價格疏導、價值體現、聚合應用、調度管理、運營維護,探索具有經濟型的新型儲能商業模式,加速儲能發展進度。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統計,2022年1-5月,地方出臺儲能相關政策297項。主要可分為:供給端、需求端、補貼政策和市場機制四大類別。
1、供給端:圍繞各省十四五能源規劃,錨定新能源裝機規模,堅持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推動交通、工業、建筑領域低碳化,大力發展新型儲能及拓展儲能聚合應用。
我國優質風光資源位于西部、北部地區,但電力消費主力在東南沿海(胡煥庸線以東占86.5%),西北部地區政策主要圍繞風光大基地,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區為重點的大型風電光伏基地規劃布局方案》,風光基地總裝機規模達455GW。
西北地區儲能相關政策主要圍繞國家新能源大基地建設目標,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項目,此外,西部地區鋰資源豐富,多省對于儲能電池產業布局出臺了明確規劃和支持政策。
此外,“東數西算”項目啟動以來,圍繞大數據中心節能以及安全需求,各省也提出了支持大數據中心配套建設儲能設施的發展規劃。
我國東部和南部區域,新能源資源稟賦差,除廣東、福建區域海上風電外,優質風光資源集中在云南地區,但云南地區地形復雜開發難度高,大力開發云南新能源會進一步惡化可再生能源消納現狀。
該區域政策主要是圍繞分布式儲能,儲能聚合應用,比如配套新能源車的儲充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關注儲能產業鏈,比如鋰電原材料、儲能鋰電池技術等。
2、需求端:發電側根據各省市的特殊情況,出臺新能源配置儲能的比例和小時數;電網側重點突出分布式儲能的重要性,以及進一步明確輔助服務補償機制;用戶側出臺迎峰度夏保障供電相關政策,以及側重交通領域低碳化政策。
2021年起,為了促進新能源配置儲能、減少對電網的沖擊,各省市都陸續推出了相關政策文件,對儲能配置比例和充電小時數有一定要求,配置比例一般為10-20%,配置時長通常為2小時。但隨著電芯原材料價格高漲,電芯價格持續走高,強制配儲項目成本難以為繼,新能源企業配儲意愿很低。
部分省市已經清晰地發現,由于各地資源、電力發展現狀等差異,一刀切式的強配儲能比例并不利于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在原有的政策下,額外補充了建設儲能可以獲得補貼的政策,比如浙江義務就規定了在“十四五”期間以500萬元為補貼上限的政策。
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從技術層面來看,不僅需要依賴大電網結構發展集中調度技術,也需要尊重新能源快速發展的事實和規律,配套建設分布式能源體系。2022年1-5月,已有河北省、浙江諸暨市、山東棗莊等多個省區或地市對分布式光伏提出配套建設儲能的要求。
3、補貼政策:2022年1-5月的補貼政策主要針對用戶側儲能以及新能源車及周邊產業鏈。
終端的電氣化率對于實現“雙碳”目標的貢獻率是20%,其中尤以交通和建筑領域影響最大。因此,廣西、云南、廣東深圳、海南、重慶、浙江、四川成都等省,都出臺了對于新能源車充電設置的專項補貼政策。
用戶側儲能的補貼已經逐步落地到市,成都、蘇州等地,都出臺了用戶側儲能項目的補貼政策,比如,成都明確對于入選的儲能項目,年利用小時數不低于600小時的,按照儲能設施規模給予每千瓦每年230元,且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資金補助,補助周期為連續3年。蘇州明確接入園區的用戶側儲能項目按照項目放電量補貼0.3元/千瓦時,補貼3年。
4、市場機制:配角變主角,新型儲能作為獨立儲能參與電力市場
新型儲能可以獨立或與其他市場主體聯合參與中長期、現貨等各類電力市場,進一步明確新型儲能獨立市場主體地位。
為了推動工商業用戶進入市場,通過市場化方式形成用電價格,明確拉大工商業用電高峰、低谷電價。
南方“兩個細則”修訂,大幅提高深度補償標準,有效激發火電靈活性改造積極性。明確市場化電力用戶按照“誰提供、誰獲利;誰收益、誰承擔”的原則進行補償和分攤,輔助服務費用具備向下游傳導的通道,有助于鼓勵新能源配儲能建設。
除了可操作性的電價政策外,國家層面的儲能關鍵政策已陸續出臺,地方層面圍繞著國家政策也陸續發布了具有當地特色的市場機制或補貼政策。參照目前實現初步經濟收益的商業模式,以及參考海外成熟市場的運營模式,應進一步根據各地的資源情況及電力消納特征,區別性制定地方性政策,疏導儲能成本,推進儲能產業長期健康發展。
本網轉載自其它媒體的文章及圖片,目的在于弘揚石油化工精神,傳遞更多石油化工信息,宣傳國家石油化工政策,推廣石油化工企業品牌和產品,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在此我們謹向原作者和原媒體致以敬意。如果您認為本站文章及圖片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