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二季度,在寂靜中悄然積蓄市場能量近兩個月之久的國內硝酸銨市場,僅在4月初完成了短暫小幅的價格上漲以及各低價區域的填平補差后,終以 1700~1800元的市場主流價格重歸寂靜,未能在傳統的需求旺季二季度實現它應有的輝煌。而在之前的一季度化工市場“冬季春來早”的熱鬧景觀中,硝酸、尿素等許多化工、化肥產品輪番漲價勁顯“小陽春”的風采之時,也唯獨沒有硝酸銨產品的身影,顯得過于沉寂與另類。
硝酸銨市場存在著諸多利好因素,下游炸藥行業有著圈內難得的高額、穩定利潤的持續支撐,尤其在全球經濟普遍蕭條的今天,未受到沖擊的行業幾乎唯有炸藥行業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導致硝酸銨市場引弓不射、猶抱琵琶半遮面?筆者認為原因如下:
——下游需求增長緩慢。原來最被大家看好、期望值最高的,莫過于國家4萬億元財政資金的刺激計劃,這4萬億元資金中的50%將用于國家基礎建設工程,而基礎建設工程必離不開硝酸銨的下游產品火工炸藥,而火工炸藥的生產原料90%以上都使用的是硝酸銨。但除了來自于中央財政1萬億元之外,剩下的3萬億元尚無明確的著落。這是基建-火工炸藥-硝酸銨一整條產業鏈無法啟動的根源所在。4月份,許多硝銨企業的合同執行率低于50%,下游民爆行業的開工率依然低于去年同期。
——金融危機的陰影難消。雖然各種資料顯示,我國一季度的經濟指標明顯“回暖”,但進入4月份后,各行各業的不祥數據又紛至沓來,遭遇春季“倒春寒”的市場絕非一個行業一個品種,國內幾大富有經濟晴雨表性質的標志型產品煤炭、鋼材、水泥以及眾多化工產品等都在上演“第二輪市場大降價”。
——關聯產業重新陷入“降價”風潮。進入4月份后,與硝酸銨有著姊妹生產結構關系的硝酸市場率先沖出回暖風景線,市場由旺轉滯,價格下滑。緊接著化工領域很多產品紛紛傳出降價之聲,純苯價格從4月中旬到4月底回落了500元。“五一”之后,對硝基氯化苯、鄰硝基氯化苯、苯胺等品種均價格下跌。目前環顧硝酸銨市場左右,幾乎看不到什么上漲的產品,深陷其中的硝酸銨,又如何獨善其身,一枝獨秀?
——產量環比上升。一季度,由于硝酸、尿素、復合肥等合成氨相關產品市場提前“報春回暖”,相關企業為了平衡有限的液氨資源,紛紛調整產品生產結構,壓縮硝酸銨產品產量,減產甚至停產硝酸銨產品,加大濃硝酸、稀硝酸、尿素以及復合肥等產品的產量。一季度硝酸銨總產量減少約15萬噸。但進入4月份以后,一季度提前升溫的化工、化肥市場又迅速降溫,產品價格紛紛回落,企業又調轉槍口,將企業的盈利期待轉向硝酸銨產品,加大硝酸銨產量,以分擔和緩解硝酸、尿素、復合肥等產品的庫存壓力。
——庫存過高積食難消。據全國大中氮協會統計的資料,一季度全國硝酸銨產量61.68萬噸,銷售49.19萬噸,企業庫存22.23萬噸。其中3月份硝酸銨產量19.65萬噸,銷售23.77萬噸,消化1~2月份的庫存4.13萬噸。4月份的統計數據尚不完整,但就已有的資料看,4月份全國的硝酸銨不但產量增加了20%~30%,而且還有一季度滯留的庫存70%以上,可謂存量巨大。市場啟動、價格提升的艱難可見一斑。
——行業缺少組織、市場混亂。硝酸銨由于它特有的危險爆炸性,多年來一直受到國家公安和安全部門的嚴格管制,鐵路運輸受到鐵道部對爆炸物品接站資質的限制,能夠火車發運的站點很少,硝酸銨運輸多是公路汽運方式,銷售半徑一般不超過500公里,各硝酸銨廠各據一方、相對壟斷。相比化工其他行業,硝酸銨企業之間的市場交流較少,行業缺乏組織與規范,省際區域間的價格差異較大,市場相當混亂。如3月份安徽、江蘇區域的硝酸銨出廠價格約在1750~1850元之間,而陜西及周邊省份的硝酸銨價格卻只有1400~1500元。近幾年來,隨著化工領域各個產品行業組織活躍,很多企業從市場規范中嘗到了有序競爭的甜頭,硝酸銨企業對成立行業組織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小陽春”只是階段性的,市場真正的復蘇關鍵在需求和價格的長期穩定。“小陽春”后一旦利好出盡,“倒春寒”也就近在眼前。更由于下游炸藥行業生產安全特殊性的要求,夏季高溫季節炸藥生產溫度高于28℃生產就不安全,7~8月份往往就是硝酸銨需求的淡季,也是硝酸銨市場銷售的低谷。因此,當化工市場第二輪降價風潮掀起的時候,硝酸銨市場下一步的前景更加令人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