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裝置區“轉悠”的汪云飛。
“寫我們書記?得讓我想想……”在塔河煉化眾人眼里,常壓焦化車間黨支部書記汪云飛就像一杯白開水,清澈而透明,“平淡無奇”是他給大家的最深印象。說起他的事來,既不轟轟烈烈,也不大紅大紫,沒人口若懸河夸他“高大上”,倒是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讓人念念不忘,口吻如同述說一個平凡的鄰家大哥……
我們書記要探家
“采訪的真是時候。”7月14日,在南廠區聯合辦公樓里,常壓焦化車間李世平聽說筆者是奔著汪云飛而來,“嚴正”聲明:“我們書記后天要探家啦!”在得知并沒有和當事人約好時,快言快語的李世平馬上抓起了電話。
別看汪云飛被集團公司表彰為優秀黨務工作者,采寫他的事跡真不知從何下手,來到車間才后悔此次采訪太唐突,擔心見了汪云飛無話可說,急忙請李世平“稍安毋躁”,無計可施之下,就讓他先從“汪書記”探家說起,以掩飾心里的窘境。
“這——我得想想……”一入正題,李世平的話語節奏也明顯慢了下來。
“哈哈哈……”和李世平相對而坐的統計助理師楊列娟倒很爽快,放下手中正對著手機抄寫黨章的活計后止不住笑出聲來:“他說孩子都12歲了,連老家在哪里都不知道,再不回家,孩子都忘本了。他還說自己不是一個稱職的父親。”
別看汪云飛十年未進“家門”,這次回家也并非一帆風順。一家人原本商定7月2日啟程,可妻子領著孩子在陜北的山坡上已經轉了十多天了,他還“樂不思蜀”的在車間轉悠呢。
“咋回事——我們主任要外出學習,領導找他談話,他二話不說就把自己的火車票退啦!”怪不得楊列娟哈哈大笑,原來是在笑汪云飛計劃沒攆上變化呀。
“不讓吃方便面算不算?” 楊列娟一臉疑惑。
“又咋回事?說說看。”筆者趕快順道爬坡。
原來,汪云飛在去年走馬上任之初,發現匆匆而來的白班職工接班后首件“大事”就是先來碗泡面,由于網傳方便面的負面新聞太多,出于健康考慮,汪云飛就提議白班職工盡量去食堂就餐,免得長期吃泡面而毀了身體。
說到高興處,楊列娟又講起了“不讓用塑料袋打飯”的事:以前一線職工大都用套著塑料袋的餐盒打飯,用餐完畢,塑料袋一扔了之。他說這哪是石化職工啊,連碗都不洗了,跟“叫花子”沒啥區別,懶惰的人工作也不會好到哪兒去! 按說,汪書記一米八幾的大塊頭,本該大大咧咧,可他在隊伍管理上心咋細得就跟繡花針似的?
“上次公司網上不讓掛名也算嘍!” 驟然開口的李世平,倒讓筆者想起一件事:一天,李世平打來電話,能否把公司網一篇新聞稿件中的倆作者“拿掉”一個,問他為何,說是書記修改了自己的稿子,也署了他的名字,沒曾想公司網發布后,書記認為審稿只是把關而已,不勞而獲就成了作者,有欺世盜名之嫌。
“要宣傳我們書記,那我得說說……”聊得正起勁,副主任姜輝“闖”了進來:“一季度我們不僅拿了生產的流動紅旗,黨建的也拿了。汪書記簡直就是個福星,我們這兒變化很大的,兩面流動紅旗啊,很難的!”直言不諱的姜輝,說話語氣既興奮又感嘆,留下“兩套裝置和以前大不一樣”意猶未盡的話題,加上李世平和楊列娟“化解員工矛盾”、“管理人員不準參加班組聚會”等“微不足道”的小事,讓人心猿意馬,很想一一印證。
剛從現場歸來的設備管理副主任師徐偉被攔了下來。
我和先進合個影
第二天,班組剛交完班,汪云飛就騎著自行車來到了二號焦化外操室,對裝置里當天各動火點檢查一圈后,把一撂已簽好的動火作業票放在了安全員趙斌的案頭,三修單位人員馬上圍了上來。
“說了多少回啦,請到外面椅子上等候,喊誰誰來,一個個咋不長記性呢?”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只顧埋頭填寫火票的趙斌話一出口,“傷”得大家面面相覷。
汪云飛見狀,趕快來到走廊安撫眾人:“大家都不要著急,飯總得一口一口吃,有順序火票才會簽的快一些。請理解一下。”一番寬慰的解釋,說得大家連連點頭,場面不再尷尬。
潔白的走廊里,果真證實姜輝“二號外操室很喜慶”的說辭并非夸張:“七想七不干”藝術鏤空造型均勻地分布在墻壁上,成串的中國結懸空而掛,取火票的三修單位人員坐在椅子上靜靜等候,若不是頭戴安全帽的員工進進出出,還以為是誰家的洞房呢!
見汪云飛徑直走向裝置,筆者拿起相機緊隨其后。
“這一批智能型閥門控制器是4月份剛換的,最大的好處就是減少了工作量。以前的閥門不到現場就無法控制,現在操作起來相當簡單,內操都可以遙控調節它。”
“這是流量控制閥,前幾天結焦堵死了,目前已搶修完畢,正在恢復保溫……”
“這批進口的閥門制造周期時間長,大約需要一年左右……”
在七拐八磨的裝置區里,汪云飛不停地向筆者“嘮叨”起設備運行情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安全是職工的生命”“堅持從嚴求實創新,齊心協力誓爭第一”“弘揚實干精神,以超常之力當好龍頭” ……高高的管廊下,不時有橫幅映入眼簾,在設備轟鳴的伴奏下,眼前的一切著實讓人耳目一新。
來到焦炭塔下,昔日的焦粉遍地、風吹塵起“小煤窯”記憶蕩然無存,問他這里“漂亮的理由”,笑著答曰,原因有三:一是黨員干部定期來打掃衛生,二是焦池正在做封閉式改造,三是一線員工認真負責。
“你們趕快找皮帶和管子,這才是目前唯一的辦法。” 再次返回外操室,總經理趙亞新和車間技術人員在研究什么。原來,由于近期氣溫居高不下,干氣冷卻器冷不下來,大家在商討制作噴淋設施為其降溫呢。
待工作安排完畢,趙亞新總經理熱情地招呼筆者:“來,我和先進合個影!”受到“冷落”的姜輝略感意外,便“知趣”地向外撤去,豈料,一個輕松的“命令”口氣讓外操室頓時笑聲一片:姜輝,把帽子戴上,站過來!
送別領導的汪云飛遲遲未歸,出去一看,剛從現場歸來的設備管理副主任師徐偉被他攔了下來:“趕快想法把外操室墻面刷一下,灰不拉幾的,太影響車間形象,這事要抓緊些。”言畢蹬車而去。
“汪書記瞎忙什么!”原本是筆者未撈到“大魚”的一句牢騷話,趙斌聽后卻一臉正色:“這可不是胡亂轉悠。一崗雙責嘛,我們主任不是學習去了嘛,書記就是第一負責人。他每天早上要來現場檢查,所有動火作業他必須簽字。剛才在裝置轉悠是有目的的,他是檢查防護去了???——喂您好…是在二號焦化辦公室…是…剛才王主任打過電話了…行……”話未盡興的趙斌,接起電話連珠炮似的。
外操室里的綠蘿
“只要是有利于職工的事,沒有他辦不成的。說白了,就是機關處室很給力,我們領導有面子。”馬惠英是一號裝置三班女工,也是班里唯一的一名黨員,說起一號外操室的變化,就是7月2日休假返崗的第一天印象最深,因“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地方”,馬惠英用“翻天覆地”來形容當時的情景。
“這幾盆綠蘿就是書記特意送來的。綠色的植物嘛,讓人看著心情都好。”輕聲細語的馬惠英娓娓道來:“你說他心細不?連種養方法都教我們!”一打量,四盆綠蘿果真顯眼,盆里還插著標簽:吸收甲酫,凈化空氣;耐陰,適合室內光線;無土基質,干凈衛生……
“我們班長也享受了和技術員一樣外出學習考察的待遇…”趴在桌子上寫交接班日記的班長劉海“忙里偷閑”插嘴說道。
“印象直觀,讓人震撼!”這是二號裝置三班長王治龍5月份在兄弟企業考察學習的心得。“他們的視頻短片很直觀,白鷺就在鎮海的焦炭塔后面做了窩,你說他們的綠化怎樣?九江的水池里魚在那兒游著,各種參數就在那兒放著,你能說他們的環保不行?他們的管理很精細,職工都把企業當成了家,上班就像干自家活似的,歸屬感都很強。剛到安慶的時候,一個快50歲的女職工還在焦炭塔三層平臺上巡檢,聽說是明年退休,人家還無怨無悔樂呵呵地干活呢。像咱們這兒……哎——” 欲言又止的王治龍嘆了口氣,還是不忍住說了出來:“咱這兒,還沒上兩天班就想進機關的大有人在,跟人家比一比,真羞愧!”
“不比不知道,一比嚇一跳。總算是開了眼界長了見識啦!”和王治龍一同考察學習的劉海有同樣的感慨。
不知不覺間,一號外操室人多了起來,原來是工藝一班的“兄弟姐妹們”接班來了。聽說筆者在采訪,大家立刻圍了過來,七嘴八舌說起了這里的變化。
“臺階下那個破爛不堪的鐵皮房子不見了,綠化的小草長起來了。”
“車棚建起來了,我們的自行車再也不會風吹雨淋啦!”
“路面加寬了,大家進出也都方便了。”
“宣傳板報大氣了,內容變得豐富了。”
見眾人喋喋不休,職工杜宇干脆把筆者拉到外操室大門前的臺階上,模仿領導檢閱部隊的架勢,指著下面加寬的路面緩緩地說:“這多好呀,既能當應急避難場所,又能開設臨時指揮所,多氣魄呀!”夸張的表演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和他搭檔是一種的福分。”唯一大夸特夸汪云飛的,是他的老搭檔——加制氫車間主任熊衛平。
“當過兵,自身要求嚴,作風硬朗,善于抓班子帶隊伍;主管過設備,懂生產,會管理,關鍵時刻能頂上;長期一線摸爬滾打,體恤民情,善做思想政治工作。”這是熊衛平和汪云飛相處三年給出的結論。
(塔河煉化 雷從營)